Skip to content
New issue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需求分析与开发时间评估 #40

Open
berwin opened this issue Jun 30, 2019 · 6 comments
Open

需求分析与开发时间评估 #40

berwin opened this issue Jun 30, 2019 · 6 comments
Assignees

Comments

@berwin
Copy link
Owner

berwin commented Jun 30, 2019

需求分析与开发时间评估

今天想谈一谈关于“需求分析”和“开发时间”这两个话题,工作这么些年还是头一次公然讨论这个话题,今天聊一下我对这两个话题的浅见。

需求分析

早些年在我刚开始工作时,我认为“需求分析”就是听一听产品经理提的需求,评估下开发可行性和难度,把实现不了的需求砍掉。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发现这是最Low Level的需求分析。

原因在于当时的我完全不知道产品经理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需求,我甚至压根没有关注过这个问题,当时的我只关注这个需求如何实现,难度如何。所以我很难理解产品经理,甚至经常站在技术的角度认为产品经理提出的这个需求好SB啊,他是智障吗?

但其实产品经理和工程师不应该是敌对关系,应该是“搭档”,现在我和我们的产品经理一直是搭档关系,我们的关系很融洽,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让我们的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

但有时候产品经理提出的需求可能不是很正确,这个时候需要工程师进行辅助。这里面有很多原因:

  1. 产品经理可能对技术的边界不是很了解,所以无法充分利用技术解决用户需求
  2. 对用户原始需求的理解是很难传递的
  3. 产品经理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有误
  4. 其他

我们先讨论第一点:“产品经理可能对技术的边界不是很了解”

产品经理可能对技术的边界不是很了解

优秀的产品经理是需要有技术广度的,他不一定要深入了解技术的原理,但一定要理解技术的边界。某个技术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最近是不是又有新技术了,和我的产品有关系吗?

但通常大多数产品经理都比较缺乏技术广度,所以这个时候需要工程师去补位。

但工程师去补位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工程师真的理解产品经理,理解他在想什么。这就要谈到第二点:对用户原始需求的理解很难传递

对用户原始需求的理解很难传递

很多时候,产品只是发了个产品文档过来,然后就拉着技术做“需求评审”,但其实这份需求文档,是产品经理对用户需求理解的二次加工。工程师在这份需求文档里是很难看清用户的原始需求的。

比如:用户需要一个消息提醒。产品经理可能是不知道有Web Push Notifications这项技术,也可能是对用户需求理解有误,总之最终提出来的需求是在网页的最顶部添加一个消息通知功能。

所以工程师应该主动去了解用户的原始需求是什么,当工程师能理解用户的原始需求是什么时,也就能理解产品经理为什么提这个需求了,就可以在这个时候成为产品经理的搭档,提醒他,有一项技术叫做Web Push Notifications,它的能力边界是什么。

一个好的需求,应该是技术深度参与,而不是产品经理单方面输出一个产品需求文档,因为产品经理有时候也会犯错,这就是我们要谈论的第三点:产品经理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有误

产品经理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有误

有时候用户反馈需求,或者产品经理在推测用户想要什么的时候,往往得到的答案是不正确的。因为有时候用户自己也不知道他需要什么。有一句名言非常有名:你如果问用户想要什么,他的回答是“一匹更快的马”,而不是汽车。

所以工程师要理解用户的原始需求,并且有自己的看法,这样不光可以给产品经理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且还可以对技术方案进行“预判”,如何设计项目的架构?最重要的就是要对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预判”,一方面要对未来的改动 “做足准备”,另一方面也要避免 “过度设计”

小结

总之需求分析不是简单的听一听产品经理提的需求,评估下开发可行性和难度,把实现不了的需求砍掉。而是去理解用户的原始需求,和产品经理成为“搭档”,在产品经理因为缺乏技术广度或其他原因导致提出坏需求时,给出提醒并提供建设性意见。

所以你会发现我的标题叫做“需求分析”而不是“需求评审”,因为“需求评审”的潜台词是:我不知道用户需要什么,我只知道产品如果提出了SB需求我就给这个需求砍掉。

讨论完需求分析,接下来讨论下“开发时间评估”。

开发时间评估

工作这么些年,直到今天我依然无法“准确”评估开发时间。

我认为是我的问题,是我没有掌握某些评估开发时间的方法论,为此我找了组内的技术专家和我的Leader请教他们是如何评估开发时间的。技术专家告诉我,可以用自己估算出的时间,乘以一个系数。我的Leader告诉我,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评估某个需求需要开发多少个“工作日”。

比如评估了5个工作日,但实际开发可能需要一个10个工作日。因为每天不一定一整天都在开发,还会去开会和处理其他杂事。

我评估的不是自然日什么时间完成,而是这个需求要多少个“有效工作日”可以完成。

评估好了有效工作日数,就可以根据工作日看需求的类型,有些需求是绝对不允许延期的,比如618,双十一这种需求都是不可能延期的,对于不可以延期的需求,如果评估出的有效工作日已经超出Deadline,那么这时候需要让产品经理把这个需求需要完成的所有功能的“重要程度”列出来,优先开发最重要的功能。如果评估后发现连最重要的功能都无法在Deadline之前完成,那么解决方案有两种,一种是寻求更多的资源,另一种是这个需求就整个砍掉。

听完之后,我学到了很多知识,“除了预估开发时间,别的我都学会了”。无论是“用评估的时间乘以一个系数”还是“根据经验评估有效工作日”,都没有正面回答如何准确预估开发时间的问题。

后来我又看了一些书,得出了一个结论:没有人可以准确估算出开发时间,准确估算开发时间是不可能的

即使是特别简单的需求,也是无法准确评估开发时间的,例如:我可以准确的评估出我用一个工作日可以封装一个JSONP,但我无法准确评估几个小时能完成。

这不是抬杠,这是一个道理,我虽然不知道我几个小时能完成,但是我知道我一天可以完成,我虽然不知道几天可以完成,但我知道一个星期肯定可以完成。

既然结论是评估的时间根本不准,那就不评估了么?和产品经理说我不知道需要多久,开发完了我再找你?肯定不行,产品经理一定会要一个开发时间,必须得给一个,哪怕不准。

既然开发时间是无法准确评估的,而我们又必须给一个开发时间,那么我们要做的事就不再是如何评估开发时间了,而是变成了“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最常用的方法叫:留点余地。

这种方法的思想是,我知道自己评估的工作日不准,那么为了应对各种意料之外的事发生,我需要安排一些额外的时间来以备不测。

可能遇到的风险:

  1. 这个功能比我预期的要难,需要更多的开发时间
  2. 团队成员有急事请了两天假
  3. 其他

用自己评估的工作日乘以一个系数,就属于这种类型。有一篇文章《我在淘宝做前端的这三年——第二年》里也介绍了一种方法也属于这种类型:

  • 需求非常明确而且经常这样做:评估的工作日*1.5
  • 需求不清晰,有可能变,但代码和技术方案熟悉:评估的工作日*2
  • 需求不清晰,代码和技术方案也不熟悉需要探索:评估的时间*2.5

越不确定的事,未知的东西越多,风险越高,所以需要留有更多的时间以备不测。

我一般会问产品经理一个问题,我会和他说:你想要保守点的时间还是正常点的时间?保守点的是我用系数乘后的结果,正常点的是我凭经验和感觉认为多久能完成。

然后我会和他说:正常的时间,不一定准,我不能保证这个时间一定会完成,我只能尽力去完成,但保守的时间一定会完成。

通常最终商量后的结果就是把时间定到保守的时间上,然后开发尽量提前完成,但是最晚也不会超过保守的时间。

如果连不准确的开发时间都评估不出来,上面的方案不就失效了,那怎么办?

还有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方法:可以把需求难度分为三个等级:简单、中等、困难。

  • 简单需求:需要2~3个有效工作日
  • 中等需求:需要2~3周
  • 困难需求:需要2~3个月

对于简单和中等难度的需求,在需求有DeadLine并且评估后发现最重要的功能也无法在Deadline之前完成,那么可以靠“堆人”来换取时间,但只适用于简单和中等难度的需求。对于复杂的需求,人员的数量根本没用,唯一可以让开发时间提前两个月以上,并且技术方案和质量都有保障的方案是:需要一个该领域的专家。

小结

经过我自己的经验和我请教的各种专家来看,结论是:开发时间的评估完全靠感觉,感觉是不靠谱的,所以最重要的事是做风险管理。

@berwin berwin self-assigned this Jun 30, 2019
@zxhycxq
Copy link

zxhycxq commented Jul 1, 2019

说得有道理,
上次上海地铁站经常出事,他自己都还不知道自己能修理多长时间呢,想到这里我就释然了

@LCINA
Copy link

LCINA commented Jul 10, 2019

mark,学习了

@bfrontend
Copy link

说的有道理, 目前估时就是乘以1.5的系数

@sawyerbutton
Copy link

这里其实有一个问题,就是估算系数为1时,这个度量的基准是如何判定的
这里偏向主观性的部分较多,暂时没找到具备客观度量的方案,@berwin 如果有好的思路或者书籍资源还望赐教

@berwin
Copy link
Owner Author

berwin commented Oct 28, 2021

@sawyerbutton 确实是偏根据自己的经验主观评估,可量化的客观确实是比较难~

@genglongsir
Copy link

学习了

Sign up for free to join this conversation on GitHub.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to comment
Projects
None yet
Development

No branches or pull requests

6 participants